双碳”: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发布时间:
2023-09-11 17:36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消费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被认为是推动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高出1.15±0.13℃。只有本世纪中期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净零碳排放,才能减缓气候变化、维系世界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将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列入国家规划,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展现大国担当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使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1992年,中国成为最早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之后,中国不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利。2002年中国政府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07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共同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制度、政策更加系统化。2015年6月,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并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在2015年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国在自主贡献、资金筹措、技术支持、透明度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最大利益。2016年,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并积极推动落实。到2019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树立了信守承诺的大国形象。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中国的风能、光伏和电动车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让人类看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未来已来”,从根本上提振了全球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阐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同时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庄严承诺,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
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样场合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充分表达了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习近平还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中国传统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处于高位,严重影响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影响提升人民福祉的现代化建设。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双碳”目标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引领性、系统性,可以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的多重效应。着眼于降低碳排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突出降低碳排放,有利于传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治理,使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控制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强调降低碳排放人人有责,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降低物质产品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污降碳,而且零碳经济将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池、节能等领域创造大量稳定就业机会。
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碳捕集与利用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走向碳中和的终极解决方案。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全球前沿。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一篇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产品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太阳能光伏制造业中,中国拥有全球90%以上的晶圆产能、三分之二的多晶硅产能和72%的组件产能;在风力发电机的价值链中,中国拥有大约一半的产能;中国的锂电池制造业约占全球供应量的四分之三。这些支撑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系统、最大规模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并为全球清洁能源产品的快速扩散和应用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在风能、光伏、氢能、地热、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科研实力也比较雄厚,论文数量、入选前10%的优秀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都名列前茅。这表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具备坚实的产业生态基础、较强的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人力和科技资源,可以在中央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下,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多点突破、系统集成,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产业技术系统向以绿色低碳智慧能源系统为基础的新生产系统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N”政策体系
推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降碳、减排,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引领护航。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同时也拉开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的大幕。
图片来源:谷腾环保网
《意见》是我国“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中的“1”,是2025—2060年我国“双碳”工作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属于“路线图”性质的政策文件,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和具体化,各部门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具有阶段性、指引性和实操性的特征。《意见》和《方案》共同构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
《方案》明确将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具体包括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
图片来源:每经网
“双碳”目标“1+N”政策框架体系中的“N”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以及31个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目前均已制定。
图片来源:谷腾环保
来源:
作者:

版权及免责声明:
一、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的局部或全部原创内容或服务。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不慎涉及侵权,请在相关内容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
联系电话:010-53526198 邮箱:zgnycyfznh@163.com
“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
环球网能源频道
能源产业聚焦


| 相关推荐
能源金融
2023-09-27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高端沙龙

2022能博会大咖云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