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传真:010-53526196
电话:010-53526198
技术支持: 北京韬能资询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韬能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 京ICP备2022026751号
邮箱:zgnycyfznh@163.com
开市一周年,答卷成绩如何?|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系列报道①
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煤电等高碳排行业进行节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颇有前景的手段。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目前即将满一周年。今年3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再次提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答卷”一年来,全国碳市场存在活跃度不高、用户未履约、数据造假、碳数据核算难等问题。如何真正激发碳市场交易主体的经济性?将发电行业外的其他高排放行业纳入后碳市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真正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能源及高能耗产业节能减排?这是所有从事“双碳”事业的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到2022年6月,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一周岁“生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拉开了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的序幕。
这一年,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对减排认识不断深化;这一年,企业碳交易经验在摸索中不断积累;这一年,参与者均不断思考着更好的完善方向。
一年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减排发挥成效如何?
市场手段促进企业减排作用初显
碳排放配额是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要商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5月31日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月报成交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收盘,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93亿吨。
我国碳市场作为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家级碳市场,也是全球最大配额体量的碳市场。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全国碳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其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另一方面,能够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第一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于2013—2014年间陆续开始交易。2016年,福建省全面对接全国碳市场总体思路,成为国内第八个碳交易试点区。经历十多年的探索,试点碳市场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当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碳排放权履约期结束,相关主体已有序“响铃交卷”。
相关数据显示,按履约量计,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履约情况整体较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履约“潮汐现象”明显
根据碳交易规则,配额亏损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向配额盈余方购买其节省下的配额,以完成碳排放履约要求。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国碳市场,存在流动性相对有限、交易活跃度不足的问题。
除碳市场“开张”首日成交410.4万吨以外,其余时间日交易量仅数十万吨,2021年9月6日的交易量仅10吨。2021年,75%的交易发生在履约前的一个月。履约期结束后,2022年1月份成交量明显萎缩,1月份前两周尚能维持数十万吨的日交易量,后两周交易量又降至数百吨甚至不足百吨的水平,碳市场再度失去流动性。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孙文娟撰文指出,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成交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反映出当前大部分企业的碳交易策略相对被动,临近履约截止日期的时候才开始交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企业主观上仍未形成常规化的交易思路外,客观上各地未按照计划在9月30日完成配额最终核定,只留给企业不到2个月进行交易,加上缺乏中介机构提供供需信息,导致最终交易集中在履约前的情况发生。
从交易总量来看,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交易量仅占发电企业2019年和2020年配额总量的2%(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两年为90亿吨),换手率较低。
充足的流动性,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由于覆盖的行业和企业较少,市场主体参与数量较少,中国试点碳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充足。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其对碳配额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加剧了碳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冰清告诉记者,碳市场流动性在履约周期结束时爆发性增长,这其实是碳现货市场非常常见的情况。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也曾表示:“碳市场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处于发展初期,碳价水平、市场交易活跃度难以与国外成熟碳市场相比。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明确基本规则,确立基础框架,保证市场顺利启动后平稳运行,这一点目前来看是符合预期的。”
主体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2021年7月开市以来,碳价从48元/吨起步,一度至61.07元/吨,接着跌破首日开盘价,最低至38.50元,随着履约期临近,碳价再次回到首日开盘价上方,最高至62.29元/吨。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成交数据,5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收盘价报59.00元/吨。
“碳价反映的更多是履约压力下短期的市场供需情况和交易心理,与真实的减排成本存在一定差距。”中创碳投首席分析师陈志斌表示。
和我国碳市场40—60元/吨的价格相比,相对成熟的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内的碳价为接近100欧元/吨的高位,超过我国10倍。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碳配额免费且宽松供给,也未建立完全的总量控制,碳成本传导不足,交易动力缺少,控排企业没有对碳资产的经营管理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当前仅现货交易,碳期货等衍生品尚未入场,机构投资者、专业碳管理公司、个人也暂时不能参与交易,不足以给碳市场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那么如何提高主体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
陆冰清介绍,提高流动性是交易所或者是作为市场重要的支撑机构非常重要以及长期的一项工作。她建议,流动性提升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主体多样化。除了不同行业主体的多样化之外,还应该考虑交易主体类型的多样化,如引入机构投资者;二是市场产品的多样化,需要逐步推进和完善现货市场多样化的资管产品。
“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排放管理和履约管理工作,其次,碳市场是一个市场工具,具有市场的属性,因此进入市场后的企业不只是控排企业,同时也兼具市场参与者主体这一属性。让控排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碳市场,形成多样化的市场使用角度,尽可能公平、公开地让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自主的氛围,从而推进市场流动性上的提升。”她表示。
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参与行业单一,只有发电行业,加上企业缺乏足够的碳排放权交易经验,许多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市场上的碳价格并不具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或可以作为未来碳排放权价格预测的基础。
在碳价格及市场交易额上,有关专业机构研究认为,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0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CEA)现货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对比欧盟碳市场,现货市场之外还有数倍于此的衍生品市场,未来碳市场规模应在万亿元之上。
资料来源:《能源产业聚焦》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
环球网能源频道
能源产业聚焦
新闻线索热线:010-53526198
投稿邮箱:zgnycyfznh@163.com
(版权声明:本站图文均转自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