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拉开帷幕。本届CWP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 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历时四天,包括开幕式、主旨发言、高峰对话、创新剧场以及不同主题的21个分论坛。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外资企业超过250家。开幕式上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并举办了“风起五十年”主题论坛。
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同光、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思娜、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尔·德斯卡亚、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高罗柯、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倪乐思、丹麦王国驻北京大使馆能源参赞马海分别致辞。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赵勇强主持。国家电网公司二级顾问(新能源云项目负责人)刘劲松,做了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云促进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战略总监赵锋,做了题为“全球风电产业布局及供应链安全”的演讲。
发布《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 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
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及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我国风电零部件及整机产量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中国风电产业已实现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等方面全覆盖,一条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业务链已经成型。
会上,100多家中外风电企业作为代表,与多个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致力于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全球风电高质量发展,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增进人民福祉作出贡献。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电力专委会名誉会长毕亚雄,代表全体嘉宾庄严宣读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电力专委会名誉会长毕亚雄,代表全体嘉宾庄严宣读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
为进一步加强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发出了五点倡议,包括“加快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积极支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推动风电发展”“打造多元化供应源,让能源转型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舍弗勒大中华区工业事业部总裁王贵轩作为代表分别发言。
风起五十年 共话风雨征程与国际合作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风起五十年”主题论坛,邀请了全球与中国现代风电技术与产业的缔造者和开拓者共8位嘉宾相聚一堂,回首五十年的风雨兼程,分享自身从业经历,阐述对未来风电发展的看法。论坛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与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共同主持。
在论坛中,西门子风电前CTO、Stiesdal公司CTO Henrik Stiesdal分享了自己对风电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的过程。Garrad Hassan创始人、前CEO Andrew Garrad分享了自己首次进入风电领域的过程并认为,在不少国家,风电的投资、规模化发展与电网建设是热点话题,而在中国这些能力的提升却非常迅速,这是中国的优势。Arthouros Zervos是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主席、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任主席,经历横跨风电产学研等领域。在他看来,2000年左右欧洲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风电通过国际合作逐渐成了全球的产业。他引用前几年所做的市场分析,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成立也有中方的参与,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是无法成功的,这是一个转折点。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武钢回忆了外国风电企业的专家,如何对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细致入微地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中国风电提升技术水平。他总结道,中国风电工业是从国际化合作开始的,未来也一定要与这些国家携手并进。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中国最早的风电项目大多得到过国外支持,甚至包括一系列技术培训等。今天,推动风电领域的国际合作,受益者已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全球各地。目前,能够切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抓手之一就是新能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风电政策体系的建立过程,有中国的创造与智慧,也有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举例谈到,对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与规划,以及后续配套政策的制定,得到了世界银行的支持。尤其是2009年开展的中丹项目,支持了2050国家战略的研究工作,通过一系列模型预见未来中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形态。这些实实在在的国际支持,使中国风电学到了很多最新的发展思路。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施鹏飞分享了早年参与风电国际合作项目的故事。1986年,他作为技术顾问全程参与了比利时赠送的4台200千瓦风电机组的安装调试,比利进政府提供的人员培训,帮助中国具备了风电叶片设计和制造能力。
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回忆起从电力设备制造商进入风电行业的情形。当时,了解到变流器可能是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650千瓦以下的机组有60%依靠进口,兆瓦级机组建立了国际供应链,在参观金风科技的工厂、达坂城风电场后,决定进入风电领域。在与欧洲专家的交流中,确定了机组向大型化、轻量化、免/少维护的发展方向,最终在半直驱、紧凑型设计上取得了突破。
创新是中国风电走到今天的“传家宝”
得益于政策推动和行业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风电行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速,大兆瓦机型推陈出新,智能化水平加速提升,配套产业不断升级。叠加风机投标价格不断降低,风电度电成本稳步下降因素,风电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技术创新始终是风电产业赖以发展并蓬勃的根基,更是产业降本及保证可靠性的关键途径,当前中国风电已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风电机组技术研发水平,离不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
参加论坛的嘉宾还对未来风电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展望。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谈到,今天的中国风电已经走进“无人区”,需要我们扛起全球风电发展大旗。创新是中国风电走到今天的“传家宝”。接下来中国风电要坚持创新、国际化、市场化,才能真正匹配中国作为一个风电大国在全球的担当。
与会嘉宾认为,为实现无碳能源社会,需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风电,生产与消费绿电。无法采用电气化能源的生产工艺,必须去利用基于绿电的非碳燃料,包括制氢、制氨等“Power to X”等技术,从而为全球风电产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实现这些创新技术与发展模式的加速发展还存在有诸多挑战,需要各国进一步加强互动、共同应对,这为全球开展更为紧密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创造了机遇。
据介绍,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本届展会面积高达8万余平方米,千余家企业参展,其中国际展商占比25%,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将集中展示企业前沿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呈现风电全产业链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预计有10万余人次的专业观众参与。